永安镇三条主街,两条半都有赵家的产业。
酒肆、茶铺、客栈,甚至连街边的包子铺,都或多或少掺了赵家的股份。
他们家的生意或许算不上精致,但量大,地段好,出手快,占了八成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老赵家的“醉仙楼”,十里八乡的酒客几乎都听过名号。
说起赵家掌的酒坊,那可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典范。
可再雄厚的根基,也挡不住世道更迭、人心思变,林家便是顺势而起的一支新贵。
林家最早以布坊起家,织染、制衣、绸缎生意一手包揽。
而且林员外的布坊不仅在镇上小有名气,更在外县有稳定商路。
三年前开始,林家逐步涉足其他生意,从酒水调配到香料贸易,再到客栈与胭脂水粉,几乎是赵家做什么,林家就敢追着做。
如今在永安镇扎根就业,也开始逐步瓜分市场,风月斋就是他们打头阵的例子,可谓是很快便在镇上独树一帜。
赵家瞧着有人来分利,自然是眼红不甘心,明里暗里不断挑刺找茬,动用官府来人查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然而林家向来谨慎,账目分明,银票流向清晰,几次下来都让赵家白忙一场。
可也正因如此,两家的明争暗斗逐渐白热化,彼此之间已无半分情面可言。
按理说以林家的声势,若正面对上赵家,不见得就会处于下风。
可赵家偏偏有一层旁人动不得的护身符,那便是县太爷胡安之。
胡安之到任已有十余年,刚来那会儿,镇上百姓拍手称快。
他断案公正罚款公平,清理贪吏整顿市坊,连三年一度的义粥也办得井井有条。
百姓口中皆称其为胡青天,私下甚至有人将其比作包拯在世。
可惜一桩婚事,竟将这位清官拉入了浑水。
胡太爷的正妻便是赵承岳的亲妹妹,赵氏。
这位赵氏出身赵家旁支,自幼受宠,能言善道,婚后对胡安之极尽温顺体贴,深得胡太爷的信赖。
两人多年夫妻,感情看似和睦,外人皆言胡赵二人琴瑟和鸣,恩爱不减新婚。
正因这层姻亲关系,赵家渐渐多了几分仗势欺人。
每每有事赵承岳先不是找县衙,而是先在自家后堂烧香请安,然后那边胡太爷就会“体察民情”,派人前来查个三分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