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太缺人了!”四大家族倒台之后,旧的官僚系统几乎瘫痪。
丈量土地,管理产业,维持本县日常运转,治安、税收、诉讼、修桥补路等等,都需要人手。
秦烽虽然在黑云山上一直有开展扫盲运动,军队里识文断字的人不算少,但是他们并不懂得治理。
所有的重担几乎都压在秦烽和柳文谦身上。
“文谦,你起草一份招贤文书,凡有一技之所长者,都可以来县衙报名,经考核录用,量才授职!”秦烽转头对刘文谦说道。
“再起草一份求言令,凡本县百姓,对治理县城,恢复生产,改善民生有任何良策或建议,皆可至县衙面陈,所言有益者重赏!”
“另外尽快开办学堂,招募本地人才!”以黑云军的优厚待遇,又是分田地,又是分财宝的,秦烽不相信找不到人。
“老大,这样说起来士兵人数也不太够!”孙定国补充。
“咱们在这次四大家族的叛乱中折损了一些兄弟,现在又要分兵驻守在各处要点,兵力有些捉襟见肘了!”
“知道了!”邱小年那一千生力军的加入,对于一个县城所需要的兵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秦烽站了起来,走到地图的面前,手指着县城和周围的村镇说道:“当务之急是尽快招人!”
“定国,你按这个标准来征兵,我要求是宁缺毋滥!”说着,秦烽从抽屉里拿出了两页纸,递给了孙定国。
封面上写着“束伍篇”,正是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开篇。
秦烽现在拿下了县城,已经有了足够的青壮年,可以按照这个高标准去征兵。
过了几日,三张崭新的大红布告贴在了青石县的大街小巷。
为了防止有人不识字,秦烽在每个布告旁边都安排了两名识字的士兵,给乡亲们讲解内容。
没多久,衙门口就排起了两条长龙。
最左边一条是前来报名应征的青壮,他们的衣着虽然老旧,但是浆洗得干干净净,一个个眼神明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孙定国带着几个老兵坐在一张桌子前,他的左手边坐着一名军医,右手边坐着一个登记员。
有了秦烽的高标准严要求,征兵的速度不算快,每一个应征者,都要仔细地问过背景,还需要检查体魄,然后才能登记。
另一条就要复杂得多,有满头白发,神色拘谨的老童生,有眼神精明,带着算盘的老帐房,也有满面风霜的老农。
这一支队伍由柳文谦亲自作阵,这些人关乎着县城未来的发展。
秦烽依旧一个人坐在县衙的书房里,属下不断把整理成册的文件递到他的案头。
文件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士兵的花名册,另一部分则是对县衙工作的建议。
只是这些建议大多是收税多,修路多,开垦荒田等。
每一条建议,不管是靠谱还是不靠谱,秦烽都会认真的看过。
若是看到合适的建议,秦风还会用朱笔圈上,然后再交由身边的小吏,答应的报酬绝不拖欠。
秦烽批阅完众人的建议之后,柳文谦推门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中年文事。
“这位先生是?”秦烽用眼神询问柳文谦。
“这位是周先生,是前朝的举人,也在本县做过几年钱粮师爷,现如今赋闲在家,听闻主公求贤若渴,特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