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道题: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看完。
庄毅就知道,第一道出自《中庸》是四书文,第二道出自易经,是一道经文题。
还没完。
两道时文(八股文)之后,紧跟着一道试帖诗。
试帖诗题目,就两个字:送别。
兵丁举着牌子绕场一圈后,考试正式开始。
学政出现,开始在场内巡视,但目光大部分时间都落在庄毅那里。
院试不同于府试、县试,有专门的誊抄人员。
阅卷在专门的屋子里,由节度使派兵保护,连学政都不许靠近。
所以,学政可以放心大胆的看举子们写卷子。
他的目光就几乎没从庄毅身上离开,看到他趴在桌上睡觉,嘴角不由得一抽一抽的。
庄毅当然要睡觉。
一是补觉,二是想笑。
第一题是陷阱题,大多数人都会把它理解为三王缵绪未成,到周武王才了却太王、王季、文王之志,也就是说西周祖孙累世累代,个个都想夺天下当天子,这显然违背了圣人之道。
实际上,第一题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话,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关键不在于前面的那些,二是后面的三个字“壹戎衣”。
壹戎衣,字面意思是用兵一次,出自尚书一句壹戎衣,天下大定,内涵是通过一场正义的战争,实现天下统一与安定。
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有道伐无道”的历史观。
第二题正常的多,不必多言。
第三题,也就是试帖诗,用的是送别。
庄毅想到了一首诗,特别适合这个题目。
一旦想到那首诗的作者,他忍不住想笑,且笑的很大声。
不过,到底是贡院,要是大笑,还不把他当疯了。
眯了一小会儿,庄毅感觉前方有寒光,抬头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