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小说

非凡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 > 第123章(第1页)

第123章(第1页)

杨凌被她的孩子气逗笑了,他坐在廓下石条凳上,拍着凳面说:“来,坐过来,跟哥说说,什么事叫你看不惯了。”

唐一仙嘟嘟囔囔地坐过来道:“我说了哥可不许生气,说我搬弄是非,我就感觉怜儿嫂子进了家门对大嫂异常亲热,好似有意地冷落雪儿、玉儿,她远道回来,要说想也该最想你呀,就算你宿在她房中也是理所当然,她跑去和大嫂聊天,为的什么?还不是向玉儿、雪儿示威,告诉她们自己和大夫人关系最要好么?哼!本来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我……不喜欢!哥应该说说她,免得惹出事来。”

杨凌心中一动,怜儿至情至性,那是不会错的,不过以她高傲的个性,要玩些小聪明也不无可能,再联想到今晚怜儿不弱于栖霞山时的大胆热情……

杨凌低低一笑,问道:“是玉儿对你说的?”

唐一仙慌忙摇手道:“不是不是,玉儿嫂性情最是恬淡,她才不会说什么,是妹妹自己看出来的。”

杨凌呵地一笑,说道:“那你说,玉儿的聪慧比你如何?”

唐一仙吐了吐舌头,呵呵笑道:“玉儿嫂比妹妹聪明得多,雪儿嫂子嘛,也不比我差,不过妹妹我最是心直口快就是了。”

杨凌在她鼻头上刮了一下,轻笑道:“这个心直口快的毛病一定要改,你慢慢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将来许了夫家,如果总是莽莽撞撞,那就害自己了。哥哥不是要你整天一脸假笑地做人,可是做什么事应该多思量思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替人家想想,有时就不会钻牛角尖了。”

一阵清风徐过,灯光摇曳,或明或暗。

杨凌吸了口气,轻轻地道:“怜儿本来是个活泼开朗、性情高傲的官宦家小姐,可惜时运不济,唉,都是哥不好,如今她尚未成亲,已经有了身孕,到现在我还未想出怎么让她嫁入杨府,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真的苦了她。”

他拍拍唐一仙肩膀道:“她和我相识甚早,早有终身之约,结果现在玉儿、雪儿先她入门,而且皆是诰命身份,她嘴里不说,心里能没有担心?她对玉儿、雪儿的为人全不了解,不怕进了杨家门就受人欺负?

家里事呀,没个明确的是非时,这一家之主有时就得宽容,有时就得装糊涂,只要巧妙的协调着,别捅出大娄子,那就是一团和气,嘿嘿,这叫无为而治。

怜儿是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并不霸道。等她了解了玉儿、雪儿的为人,自然就消了戒心,懂吗?呵,哥倒相信,凭她们一个赛一个的聪明劲儿,哪个不晓得什么可取、什么该舍?那是一定会相处的极好的,玉儿不说,就是因为她看出了这一点,你个傻丫头。”

唐一仙小嘴张着,过了半晌才懊恼地道:“我说我跟玉儿说,她只笑不出声儿,可恶,你们一家子勾心斗角的,一个比一个鬼,我倒成了挑拨是非的小人了。今天亏得你说,要不然回头我露出不满,等你一家人要好起来,我倒里外不是人了。”

唐一仙见杨凌笑得贼贼的样子,气不打不处来,她重重地哼了一声,跳起来叉着腰道:“表哥当然开心啦,她们聪明,才不会彼此斗气,才会比着对表哥好,我总算知道为啥代王府的王妃们彼此之间一个个冷冷冰冰的,你这阖府上下却一团和气了。

你呀,就和那个大耳贼刘备一样,文的武的也不见有啥特殊的本事,可是就一样能耐,不管多了不起的文官武将,偏就被他摆弄得服服贴贴、各个用命。”

那时《三国平话》、《三国通俗演义》早已流传开来,唐一仙自然耳熟能详,她瞪圆了杏眼,对杨凌嗔道:“哼,枉我还在担心,担心这位怜儿夫人一来,表哥今后的日子难过呢,你个奸诈似鬼的大耳贼,别的不会,唯恐天下不乱会使人!”

唐一仙双手向身后一背,蹦蹦跳跳地去了。杨凌被她娇憨可爱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

第239章

再祭屠刀杨将军

“如果取消朝贡贸易,不再限制贡使和贡物数量,改由民间自由来,加强我朝与天朝之间的交易,坦率地说,我们是十分赞同的,但是有些事情我们还存在疑虑。”

大内义勇端起杯来喝了口茶,说道:“今日与两位大人开诚布公,在下实话实说。我来举个例子,以前勘合贸易时,大明朝廷厚往薄来,赐予我朝的馈赠确实丰厚,但远不能满足我朝的需求。

出于这个考虑,我朝向大明朝贡时,贡使常常携带许多货物,在沿途大埠,比如苏杭、金陵一带出售给当地富商,但是民间富商多有以种种理由拖欠帐款不付的,为了讨回欠款,我朝的人不得不乘舟往来,甚至把官司打到布政使司衙门,仍然得不到保护。在下想问,如果民间自由通商,大明如何保障我朝商人的利益。”

杨凌向大内义勇淡淡笑道:“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想到了。事实上,一旦自由通商,我朝去往日本国的商人一定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决定:第一,设立专门的有司衙门,制订专门的海事律法、通商律法,以保障双方商人的权益。当然贵国也要设立同样的部门,互作保障,相关律法的制订,还需要双方各自派出精通律法的人共同制订。”

“同时,”王华欠身道:“为了保障有司衙门秉公执法,贵国可以派出常驻使臣,驻守在我们的京师以及双方交往密切的城池,监督律法执行衙门,如果处事不公,做为使臣,有权向上一级有司衙门甚至三司衙门,直到向我皇帝陛下提出诉讼。当然,我们也要向贵国派出特使,负责相关事宜,彼此权利均等。”

王华说完,和杨凌相视一笑。经济,永远要有政治和律法的支持,王华提出这一建议合情合理,大内义勇心怀大放,不禁连连点头。

他却不知,一向眼高于顶、根本不把番夷小国放在眼里的大明天朝,提出这个建议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大明对日本皇室和幕府的兴衰以及他们对全国的控制能力,还有九州几个强藩的政治态度,根本就是孤陋寡闻,完全不知情。

在这样的情形下,连正主都找不准,想要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根本就是空中楼阁。杨凌提出派驻大使,以六部官员为文官、厂卫番子为武官,派驻日本,全面搜集他们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的情报,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有的放矢,保证相关国策真正能够实行下去。

细川澄明微笑道:“王大人此议甚好,两国一旦解海通商,商贾如云,帆扬如帜,难免会产生许多纠纷,如果没有一个强力衙门保障公平,势必要引起民间许多事端。

另外,我朝需要的大明货品极多,无论丝、棉布、水银、瓷器、药材、调料、字画和佛经等,这些东西一旦销往我国,其利价增十倍。

而我朝销往大明的商品除了一些屏风、扇子、盒子、刀剑之外,多是铜、硫磺、苏木、珍珠等原料,价钱便增值甚少,是否有所不公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