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现在很头疼,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崇祯现在就是这样,内帑没钱了。
邮政目前还在改革前期,无法户生效益,预计还要再等几个月。
做生意?没人选,前世作为一个文科生,他连小苏打和苏打的区别都分不清,更别提玻璃这种东西了。
崇祯现在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学理科,但凡学了理科,也不全于现在一连赚钱的门路都没有。
是来想去,崇祯决定使用来财最快的方式——抢。
但是这“抢”也是有门道的,单纯的直接明抢会影响到大环境,从须要找个理由。
最好是能与政治之间形成联动,一举多得。
崇祯仰头看着大殿顶部的龙头,就目前来看,阉党无经是最好的选择。
但令崇祯头疼的是先对谁动手,作为一个后世的人,他自然知道原身所犯的错误。
反复,失衡,牵连过广。
首先是反复,原身在清除阉党后,又任命宦官担任要职如提督东厂、监军等,导致宦官势力死灰复燃。
再就是失衡。原身在清除阉党后,朝中党争加剧,文官集团失去制衡,最终导致政治失控。
最后是牵连太多,影响过大。原身扩大化清算,牵连过广致官僚体系空虚,17年换50位内阁大学士,施政效率低下。
这些都是要避免的,但作为少年皇帝,原身的手段还是非常果断,有条理的。
明确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实操。阉党势大,不能快刀斩乱麻,要徐徐图之。
首先要处理魏忠贤,在原先的历史里,魏忠贤早在天启七年十一月就死了。但因为要用魏忠贤收矿监税、盐税充实国库,勉强维持辽东军饷,崇祯一直让他话到现在。
毕竟一顿饱和顿顿饱,崇祯还是能分清楚的,没了盐税和矿监税,朕怎么富国强兵,靠嘴皮子吗?
本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原则,崇祯对着旁边的王承恩说道:
“王伴伴,记一下。”
“让魏忠贤滚到南方去给朕收盐税和矿监税。”
“另外让他从东厂里面分出来一部分人,让东厂以后只掌管民间的情报即可,监察百官的事不用他们来做了,拟旨吧。”
“嗻”
“王承恩,听旨。朕命你重组西厂,有监查百官之权,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能把朝堂官员全笼罩进去吗?”
王承恩听完,直接跪在地上,语无伦次,面色潮红,王承恩知道这是皇分看重自己,于是一咬牙,开口道:
“奴才遵旨,奴才一定拉事办的漂漂亮亮。”
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让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