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瞻基知道,光靠外交手段还不够。“王爱卿,”他对王守仁说,“是时候在北方建立我们的商站了。”“建在哪里?”“第一个,建在阿斯特拉罕。”朱瞻基指着地图,“那里是连接伏尔加河和里海的要道。”“第二个,建在基辅。那是毛子国的重镇,控制着第聂伯河的航运。”“第三个……”他的手指继续移动,“建在喀山。那里是金帐汗国的重要城市。”很快,这些商站就开始建设。大明的商人带着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陛下,”郑和有些担忧地说,“北方的运输成本太高了。陆路运输又慢又贵……”朱瞻基早有准备:“这样,在里海和黑海都设立船队。用水路运输。”“这……”郑和迟疑,“那些地方的航道我们不熟啊。”“没关系!”朱瞻基说,“雇佣当地的水手。让他们来开船,我们负责管理。”这个办法果然不错。正当北方贸易蒸蒸日上时,突然传来一个意外消息。“陛下!”广闻司的人急报,“发现陶国人在暗中活动!”“他们想干什么?”“好像是想联合兰国,阻止我们的商队……”朱瞻基冷笑:“呵呵,这些欧洲人,还真是不死心啊!”立即召来郑和:“你去给毛子国人捎个话……”“什么话?”“就说陶国和兰国想联手吞并他们的土地……”这招果然管用。毛子国立即加强了与大明的合作,还主动为商队提供保护。同时,朱瞻基也没闲着。他命令商站降低对毛子国商品的收购价格,用经济手段逼迫陶国和兰国就范。很快,陶国和兰国就坐不住了。“我们认错!”他们派使者来说,“以后再也不敢了……”朱瞻基却胃口更大了。“光认错不够!”他说,“要想继续做生意,就得让我们的商队进入波罗的海!”这个条件虽然苛刻,但陶国和兰国别无选择。他们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大明的贸易。就这样,大明的商业势力延伸到了波罗的海。从君士坦丁堡到基辅,从阿斯特拉罕到里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贸易网络。“陛下,”郑和报告说,“北方那些商站,冬天都被大雪封住了。生意没法做啊……”朱瞻基早有准备:“这样,冬天就改走南线。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经过黑海,再到克里米亚……”同时,他也命令技术人员研究防寒措施。怎么储存货物、怎么保护船只,都要有专门的办法。正当这些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突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陛下!”广闻司的人兴奋地报告,“您知道毛子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做生意吗?”“为什么?”“因为他们在乌拉尔山发现了新的矿藏!他们需要我们的技术……”朱瞻基眼睛一亮:“哦?这倒是个机会……”立即召来孙志远:“你去准备一套方案。”“什么方案?”“就说帮他们开发矿藏。不过……”朱瞻基眼中闪过精光,“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这个计划很快就开始实施。大明派技术人员去乌拉尔山,帮助毛子国人开发矿藏。但朱瞻基也没忘了提防。“王爱卿,”他对王守仁说,“派人去金帐汗国看看。”“看什么?”“看看他们有什么矿藏。”朱瞻基说,“朕总觉得,那边可能也有好东西……”就在这时,突然又有人来报:“陛下,瑞国的使者来了!”“瑞国?”朱瞻基有些意外,“他们来干什么?”原来,瑞国人也想加入这场北方贸易的大戏。“有意思……”朱瞻基摸着下巴,“看来这盘棋,要下得更大了……”瑞国使者带来了最好的铁器作为礼物。“尊敬的大明皇帝,”使者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钢铁制品……”朱瞻基拿起一把剑仔细端详:“不错!这铁料确实上乘。”转头问孙志远:“比我们的铁怎么样?”孙志远看了看:“回陛下,在某些方面确实很有特色。特别是在耐寒性能上……”朱瞻基眼睛一亮:这倒是个突破口。“使者大人,”他和颜悦色地说,“不知贵国是否愿意进行铁器贸易?”使者大喜:“当然愿意!我们的铁器是整个北欧最好的……”朱瞻基却说:“光有好铁器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需要什么?”“需要在斯德哥尔摩设立商馆!”使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他知道,现在谁都不愿意错过与大明贸易的机会。等使者退下后,王守仁问:“陛下为何对瑞国的铁器这么感兴趣?”朱瞻基说:“你想,在这么冷的地方,他们能造出这么好的铁器,肯定有独特的技术。如果能结合我们的技术……”“那就能造出更好的铁器!”王守仁恍然大悟。“没错!”朱瞻基说,“而且北方都需要耐寒的铁器。这可是个大市场!”立即召来孙志远:“你去准备一个方案。”“就说与瑞国合作炼铁。不过……”朱瞻基意味深长地说,“要让我们的工匠学到他们的技术!”这个计划很快就开始实施。大明派出最好的工匠,去瑞国学习炼铁技术。但意外很快就来了。“陛下!”广闻司的人急报,“丹人坐不住了!”“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偏心瑞国,要求也要设立商馆……”朱瞻基冷笑:“呵呵,这些欧洲人,还真是会打如意算盘!”立即召来郑和:“你去给丹人捎个话……”“就说我们可以考虑在哥本哈根设立商馆,不过……”“不过他们得先答应让我们的船队自由通过海峡!”这个条件虽然苛刻,但丹人别无选择。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瑞国独占大明的贸易。就这样,大明在波罗的海又多了一个据点。“陛下,”郑和有些担忧地说,“现在北方的商路越来越长,防卫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