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元氏三位大将军之外,接下来。
独孤信之前便打算在帮助杨忠争取一个位置之后,再为韦孝宽稍作发言助势,便就可以直接锁定两席,达成一个最好的结果。但今于谨却直接发言将此二者对立起来,有点要逼着自己二选一的意思,自然是让独孤信心中倍感不悦。
这样的情况下鱼与熊掌兼得自然是不可能的,会议进行到这一步,大部分的名额已经被锁定,但国中够资格被提名的人却还不乏。在这种群众共议的氛围下,就算是大行台也不能一意孤行、违背众愿的强行委任人选。
韦孝宽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勋,都比杨忠要更加适合担任大将军。这也是于谨提名的刁钻之处,独孤信如果不对韦孝宽加以贬低,可能都保不住杨忠的大将军之位。
可会议进行到这一步,仅仅只剩下三个名额了,韦孝宽估计已经是这些关中豪强们的最后希望,若独孤信发声表示反对,不只是接下来不知该要怎么处理同韦孝宽之间的私交,还可能遭到一众关中豪强们的忌恨,甚至影响到自家女婿李伯山。
诸如接下来可能就会有人捏造流言,说独孤信因恐韦孝宽势大影响到李伯山在关陇豪强们当中的誉望和影响力,所以才刻意打压韦孝宽,否决其人担任大将军之职。
独孤信还被于谨挤兑的眉头深皱、不知该要如何回应,旁边侯莫陈崇已经望着于谨不客气的皱眉说道:“于柱国此言欠妥,难道他关西英雄才是男子,别处英雄尽女子?韦孝宽虽然守城有功,但杨忠为国拓疆千里,守成之劳怎与开创之功相等?作此比较,本身就是轻慢战将功勋!”
讲到这里,侯莫陈崇便递给独孤信一个深有默契的眼神,而独孤信见状后也不知道这家伙的所谓默契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侯莫陈崇算是镇兵中的鹰派代表,对于越来越多的关陇豪强担任领兵将主一直心存不满,此时在听到于谨拿韦孝宽和杨忠做对比的时候,当即便旗帜鲜明的表态站在杨忠这一边,对于韦孝宽则不甚感冒。
“尚乐此言虽然略显轻躁,但所持论倒也不是不无道理。正如人间论者常言李伯山才是国中少流
忠义之门
九月初,中外府便将具体的征程行期下达到了荆州总管府,而李泰也将要率部正式出征。
此番中外府倒是没有给荆州下达具体的征发任务,书令中只说自量便宜,意思就是在确保防区稳定的情况下当然是出动越多的人马越好。
荆州总管府辖区内情况倒还比较稳定,山南地区有安康李氏这一当地豪强与开府令狐延保、泉仲遵、宇文虬等众多人马镇守,纵然当地羌蛮有心搞事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
至于汉东地区,由于李泰通过公审把柳仲礼彻底搞臭,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那些地方守戍力量对总管府的服从性都提高许多。再加上李泰对当地一众豪强的安抚优待,如今汉东已经跟沔北地区进行起人事上的良性互动,完全没有什么对抗的氛围。
整个总管府治下如果说有什么隐患需待注意,那还是来自外部与南梁接壤的区域。
进入今年以来,南梁方面地方的势力和秩序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自然是从三吴地区流窜到江夏的邵陵王萧纶逐渐站稳脚跟,不久前还瓦解了一次南梁郢州当地针对其人的军事阴谋,俨然已经在将江夏当作其新的老巢在经营。
不过这萧老六的好日子也没有几天了,因为下游又发生了幺蛾子。之前主动放弃重镇合肥的鄱阳王萧范困蹇江中,移镇湓城后又与大江对岸坐镇江州的寻阳王萧大心交恶。
萧大心乃是如今建康朝廷傀儡皇帝萧纲的次子,与鄱阳王之间互相攻伐,双方也都没有精力再去进讨下游的侯景。终究是萧大心趁着地主之利,封锁了江州境内的市贸,使得萧范数万大军无所进食,萧范因此忧愤而亡,其部属也都四分五裂。
此时侯景已经控制住了三吴地区,正将兵力向西面转移,趁着这二镇交攻之际,便使其部将任约等人进攻江州。
寻阳王萧大心因其父亲如今在京为帝,心中尚存两顾,交战不利后便举州出降,使得侯景的势力一举推进到了江州,而再下一个的目标便是刚刚进据江夏不久的邵陵王萧纶。
就算没有侯景乱军的进逼,江夏的日子也是不好过。
李泰日前便同江陵方面沟通过这萧老六的问题,只不过恰逢蜀中的武陵王萧纪派遣其世子萧圆照率兵三万东出蜀中,名为听从萧绎节制,实则观望试探。
萧绎先将蜀中的人马劝阻安置在了白帝城,然后才又趁任约等乱军西侵之际,着令王僧辩率领一万人马沿江东去,名为迎战任约,但实际主要还是为了谋夺江夏,并且还宣称要将邵陵王萧纶移镇到长沙担任湘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