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说一,陈霸先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以及在平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格局,很明显的要强出了王僧辩许多。包括北朝这些镇兵们,本身就是团伙作案且不说,每一个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也都刮出了一张独属于自己的大奖彩票。但陈霸先真的是自己硬桥硬马、一手一脚干出来的辉煌事业,岭南猛人之称当之无愧。
李泰只是将陈霸先其人略作讲述,宇文泰便注意到了其人的不凡,再更细致的了解一番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若此徒当真有伯山所言的风采,那可千万不要轻敌啊!来日南国初定,能与伯山你争势大江上下的或许就是此人!”
听到宇文泰这么说,李泰也不由得感叹老家伙看人还挺准,同时也连忙说道:“陈霸先此人才力当真不俗,只憾如今南面当势者嫉贤妒能,纵有良才也难善用。湘东自眇、鼠目寸光,岂如主上料望周全?臣虽凡铁,但得御于主上,亦不惧与龙泉交锋!”
求而不得
到了傍晚时分,宴会在中外府侧堂举行。说是侧堂,但规模却比直堂还大了几分,看着众人依次登堂、熟门熟路各找位置,估计这样的团建活动已经举行过不少次了。
李泰印象中,台府是很少举行这种大规模的宴会的。即便是年节时分偶有此类的活动,能够列席参宴的也多是武将。至于台府佐员们,在台府吃饭都得花钱,李泰当年在台府就是带着伙食费上班的。
看现在这情况,大行台的权势在发展,中外府属员们的福利也都跟着提升起来了,不再像之前那么不讲究。
在宴会开始之前,大行台特意回内府换一下袍服,让李泰等人先去侧堂等候。倒不是宇文泰这家伙变得矫情臭美了,而是特意给李泰和中外府官员们留出一点寒暄交流的时间。
府中众人也多知李泰归府的消息,见其在堂也并不意外,之前没来得及见礼寒暄的便纷纷上前打声招呼。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种人情小事做了也意义不大,不做则就有点问题。
李泰又同众人一一见礼,认识的多说几句,不认识的就颔首以应,就这么前后忙碌了大半刻钟,等到大行台自内府转回,众人才各自返回自己的席位,迎见大行台之后便各自落坐下来。
宴会开始,宇文泰先向李泰赐酒,李泰连忙离席拜谢,继而便点出今日宴会的主题,那就是欣赏侯景这个不忠不义之人的残肢。
众人听到这话后,一时间也都不由得唏嘘不已。从道义层面而言,他们当然是对侯景其人深深唾弃。但若单论其人事迹的话,也不得不承认侯景此人当真是能折腾。北魏与南朝对峙多年、数次大规模的用兵,都远比不上侯景只凭数百残兵便达成的战果。
就在众人正自议论纷纷之际,各种酒水餐食也陆续呈送上来。看着自己面前食案摆的满满当当的菜品,李泰也不由得感叹霸府的饮食标准的确是提升上来了。再看堂中其他人席中饮食,虽然并不如自己案上这样丰富,但起码也是有酒有肉,并没有几盒凉拌蔬菜便打发了。
一名声音洪亮的府员站起身来,手捧着一篇赋文大声朗读起来,赋文简介侯景生平与其叛乱诸方的事迹,到最后众叛亲离、天人共弃的下场,全篇主旨强调一个忠义,若有不忠不义之人背叛组织,作祸未必如侯景这么深重,但下场一定会比侯景更惨!
这一篇赋文同样也是加强队伍思想建设的手段之一,倒不是由中外府官员撰写。且不说如今中外府有没有这么牛逼的笔杆子,即便是有、恐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便写出一篇文辞精妙、感人肺腑的赋文,只看在场众人大凡能够听懂赋文者,无不连连颔首并小声吟咏,可见对于这篇赋文非常的认同和喜爱。
这一篇赋文的作者,便是南朝句声,可见欣赏能力还是有的。
宇文泰对这篇赋文也是夸奖几句,当询问得知乃是庾信文笔,便笑语说道:“来年江陵通使若遣此员入见,有司须得用心款待如此才士!”
欣赏完文学作品,接下来那就是动真章的了。侯景的手脚残骸被摆在漆盘中,在大行台的吩咐下于堂中逐席传看。
李泰作为进献之人,此际倒是不需要再享受这一待遇,于是便饶有兴致的观察众人的神情表现。他敢打包票,无论众人对于侯景是否深恶痛绝,这都绝不是什么美好体验。
须知侯景四月即授首,王僧辩着员将其手足送至荆州总管府的时候已经是五月时节了,而后如今李泰回到华州则就到了六月。哪怕这手足遗骸经过了一定的处理,是个什么状态也可想而知。
所以凡所欣赏过的人神情都变得有些不自然,甚至有的人抬手掩住口鼻并发出轻微的干呕声。
接下来的宴会上,许多人的表现都有些不在状态,甚至就连一些饮食都颇受影响。
李泰倒是早有心理准备,再加上长途奔波赶路的确是有些饥渴,饮食没有收到太大影响,放开了吃喝一番。
这一场宴会进行了一个时辰左右,群众用餐完毕后便各自起身告退,而宇文泰却又将李泰留下并邀之同往内府行去,看样子是有些私密话要同李泰交谈。
内府格局较之李泰之前出入所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多了一些岗哨和修饰性的东西。李泰也并没有左右张望仔细观察,略作打量之后便垂首跟在宇文泰后方一路行至内堂中。
入堂坐定之后,宇文泰先向李泰歉然一笑然后才又说道:“有一件事需要请伯山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