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也是翻看了相关的会议记录,才明白霸府何以要发动一次如此不成熟的军事行动。
首先就是轻敌,前期评估中过于夸大了侯景之乱给蜀中造成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那氐酋杨法琛为了请求西魏尽快出兵而提供了许多错误的情报。
其次就是盲目的乐观,山南汉中的轻易收复、汉东地区的成功开拓,再加上侯景逆乱声势大躁所带来的影响,都让他们感觉南人战斗力低下,蜀兵则更加的不堪一击。
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的议题便又过于保守了,在这会议记录中充斥着大量的蜀道艰难等等客观上存在的障碍,总之就是感觉伐蜀的时机未到,应该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甚至有人提出了先取江陵、困锁蜀中的战略构想。
李泰在这几场会议中的存在感,不只体现在他是战功赫赫的东南军政长官,还体现在他是关中资财外流的幕后重要推手。
很多关中豪强们将大笔资财投入到沔北去,无论是出于保证投资环境的安全还是扩大收益的诉求,都希望能够先平了江陵。但是对于蜀中,则就没有太强烈的利益诉求。
所以李泰虽然没有出席之前的几次会议,但是存在感却越发的强烈。到如今已经到了只要他不作出表态,中外府都不好决定下一步该要往哪走了。
虽然说宇文泰如今的权威大增,但也做不到完全的独断专行,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要确保不与大部分人的意见相悖,尤其是要确保现在的李泰跟他是一条心。否则他这里伐蜀不利,李泰却又发起针对江陵的攻势并且大有斩获,那对中外府的权威动摇可就太大了。
趁着众人还未到来,宇文泰让李泰先将相关的议题了解一番,也是希望他能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不要与自己的意见过分相左,以免给人一种矛盾很深的错觉。
看着李泰将记录阅读完毕,宇文泰便笑语道:“前者谋事受挫,还是因为伯山献计才得妥善收场。如今旧事再议,我一直便告参议群众,不得伯山参详,计谋终究欠妥。”
人尽敌国
对于西魏而言,伐蜀绝对是一件大事,而宇文泰对李泰所说的话也已经超出了礼贤下士、请教计策的程度了。
李泰也从这当中听出了大行台的潜台词:伐蜀这件事一定要进行下去,你这里要能促成此事,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中外府也都会答应下来。
略作沉吟后,李泰便对宇文泰说道:“主上如此青睐信重,实在让臣受宠若惊。古来用兵,岂因一时之屈伸而论定成败!如今复论伐蜀,不只是有益邦家的大计,也是一雪前耻的图谋,臣若有计可陈,绝不敢敝帚自珍,必与府内诸公极尽智巧,以策万全!”
“好、好,那我便洗耳恭听伯山稍后有何妙计可陈!”
宇文泰听到李泰已经领悟到他的意思,于是便连连拍手叫好,脸上的笑容越发的浓厚,心中也不由得充满了期待。
因有李泰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参议此事,因此这一次的会议宇文泰便也召来更多人员参会,陆通、长孙俭等府中心腹要员悉数列席,王悦等之前参加
坐观内斗
并不是中外府不重视蜀中的人事打探,而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实说就连李泰这里最开始对于蜀中的内部人事纠葛了解的也并不是很透彻,全凭着李迁哲游走两地逐渐的发展渗透。
但是蜀中最核心的人事问题,他则是在抓住武陵王萧纪之子萧圆正并且与蜀中进行前后数次谈判之后,才逐渐的深入了解。
毕竟从普通人视角来说,单就仇池氐杨氏那就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结果杨法琛举兵叛乱、杨乾运率兵平叛,彼此间似乎是仇隙颇深。
中外府并非不知兵,同样也深知人事情报在战争中所能发挥出的价值之大。别的不说,单单宇文泰自己还因为了解东魏内部人事问题、在战场上说服东魏大将彭乐从而逃出生天。
只不过蜀中本就人地闭塞,再加上率先接触西魏的仇池氐杨法琛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给中外府提供了不少误导性的讯息,最起码并没有将杨乾运同样有拉拢的余地这一点透露出来。
如此一来,中外府在讨论针对蜀中的军事问题上,就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有所偏差,不够全面。
当然,除了中外府自身的情报工作不够准确细致之外,也在于李泰这里的刻意为之。之前他遣使前往蜀中交涉,以萧圆正为筹码赎回王悦等败军,顺便也借此与蜀中一些重要人物取得联系。
之前宇文泰为了让李泰更积极的与蜀中进行谈判,将汉中梁州等地的行政管辖权力划给了荆州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