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闻李大丞相治事以仁、待士以宽,今日有见,当真名不虚传。就连某等劫余罪孽之身,大丞相尤肯垂恩包庇、用智保全,可知关西士民能得大丞相如此仁义之治,实是大幸!某等能为大丞相所活,将此余生捐身效力,亦是大幸!”
那慕容俨率先大礼参拜,同时口中大声说道,而其他几人见状后也都纷纷作拜谢恩。
张保洛则就更加的情绪外露,趴伏在地涕泪横流,并且还连连挥手抽打着自己脸庞,口中还羞愧说道:“方才心存私计,卢令公诸次问话还有迟疑,未敢实情尽告,当真该死!大丞相如此宽宏大量,某亦应当以命相报!今以假死得活,若欲归见家人,唯灭齐一途可行!恳请卢令公再为垂问,某一定知无不言!”
这家伙那是从六镇兵变活到现在、辗转投靠多名老大仍然未死的乱世老油子,对其充满表演热情的表达忠心,李泰自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信。但有一点这张保洛倒是没说错,他们以假死而求活,想要再与亲人团聚,只能干掉北齐政权,否则若被齐主知晓自己遭此蒙蔽戏耍,是绝对不会轻易饶恕其家人们。
所以接下来再与卢叔虎对话时,张保洛的态度就变得诚恳配合起来,凡所被问到的问题全都详细作答,一些卢叔虎没有留意到的问题,他也都主动的补充。
除了张保洛之外,其他几人也都纷纷将自己所知的北齐人事资讯汇报上来。
由于这些人多数就任于河南、山东等地,并且是在几个月前才被派遣南下作战,因此对于上一次河洛之战后北齐在河南的人事安排了解的也都比较详细。
李泰原本也只是随便一听,有关在河南方面进行一些布局的想法只是有了一个大体的思路,但想要正式确定下来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又谈何容易。
当下西魏在河洛地区都还不能建立起绝对的优势,更远的河南地区则就更加无力了。旧年侯景之乱整个河南地区都乱成一团,那么好的机会之下,西魏进取仍然非常有限。
可是听到几人在作讲述的时候频频提及一个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顿时让李泰脑海中生出了许多新奇有趣的念头。
巡视封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辛勤忙碌了大半年的农夫是如此,对同样也忙碌了大半年的霸府群众一样如此。
年初时节,关中还是骚乱初定,仍然不免人情骚然、府库空虚。但在唐公一系列的定乱政令推行开之后,秩序得以快速的恢复,民众生产与生活得以顺利进行,朝中人事也得到了有效的重建。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田地中的谷菽作物诚然是硕果累累,朝廷所推行的各项人事政令也都收效显著。早在田租户调等今秋赋税还没有开始解运,同州城并周边府库便已经是积储渐丰,随着入秋之后征缴赋税的工作展开,大量的钱粮物资便被再次征聚起来,成为国力最直观的体现。
收获总是让人倍感喜悦的,对李泰而言同样也不例外。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就一点苦日子也过不了,经过了上半年种种手段的运用和加持,终于将霸府财政状况加以改善、各项运营维持也都纳入了正轨。
在各地州郡呈交霸府的财政报告当中,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那就是河东诸州。因为河东属于李泰的唐公封国,所以其地赋税收缴并不归霸府管理,而是入于唐公私库。
所以说出来混还是要做老大,如今西魏国中各种爵位全无实封食邑,但李泰这个霸府老大却能拥有一整个河东地区的赋税作为自己的小金库,大家也都不敢说半个不字。
随着今年秋赋开始征缴,河东境内诸州郡长官也都上奏唐公,希望唐公能够委派属员入境处置封国采邑事宜。这些人作此请求,当然不是因为好逸恶劳、想要推卸责任,而是要就此表达一个服从管理的态度。
对于这样的表态,李泰自然不会置之不理,他之所以选择将封国设在河东,就是为的加强对其地其人的笼络和管控。所以在收到诸州奏告后,他便将柳敏召回担任长史,前往河东去管理封国事宜。
柳敏本就出身河东,也是河东时流中同李泰交情最为深厚者之一,由其人作为李泰与河东时流沟通的桥梁最合适不过。而在柳敏出发前往河东之后不久,便又代表河东时流们进奏唐公,希望唐公能够亲自前往出巡封国,以慰国人仰慕情怀。
出巡河东本来就在李泰的计划之中,所以在收到这一请求后,李泰便先是向河东地区增派一批甲卒,增强当地的军事防务,然后便选在九月时分由蒲津关渡河抵达河东蒲坂。
位于黄河东岸的蒲坂这一边,早有蒲州一众文武官员与河东各地乡士们等候在此,待见唐公的乘船缓缓抵达津渡岸边,众人便都纷纷面露笑容,各自作拜并大声呼喊道:“恭迎唐公大驾归国!”
李泰刚刚踏足实地,便见到群众迎拜,心情也很愉快,面向众人笑语说道:“前事繁忙,未暇归国,今方入境,即见群贤毕至,实在令人欢欣。诸乡贤不必多礼,入此境中,我还要向你等多多请教风土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