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小说

非凡小说>北朝帝业TXT免费下载 > 北朝帝业 第693节(第2页)

北朝帝业 第693节(第2页)

南陈建立之后,陈霸先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了处理与江北两大政权之间的问题上,对于内部主要还是以羁縻安抚为主,若非穷凶极恶、不肯听命者,一般也不会直接发兵诛杀。

等到陈霸先去世之后,南陈朝廷也屡有人事波折发生,对于地方的控制越发薄弱,甚至就连作为宗室的临川王陈蒨都割据吴中、公然抗衡朝廷,这自然更加打击了朝廷的威望。而岭南本就地处偏远,到了这时候自然更加的天高皇帝远,当地豪强势力各行其是,越发的不将朝廷命令放在眼中。

在这个过程中,欧阳頠一族势力也在继续发展壮大,除了欧阳頠本身坐镇广州之外,他的两个弟弟欧阳盛与欧阳邃分别担任交州刺史与衡州刺史,岭南大邑几乎都在其一族掌握之中,声势一时间也达到了顶峰。

欧阳頠一族虽然在岭南权势兴旺,但此境也并非其族一家独大,其他地方势力仍然不容小觑,或许做不到与之分庭抗礼,但也不失制衡之力。

岭南地区多有俚僚部族,除了之前作乱于交州的俚僚豪酋李贲之外,其他的豪酋势力同样不容小觑。

这些俚僚部族分布于山川泽野之间,官府极难统合控御,只是听命于各自的首领,而这些豪酋们也借此控制着地方秩序,许多岭南的地方长官都需要仰仗他们才能对境内民众进行管辖,有的豪酋干脆自己就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州郡长官,各自称霸一方。

这些豪酋中比较知名的有高州刺史冯仆、罗州刺史陈佛智和安州刺史宁逵等几人,他们各自拥众数万乃至十数万众,乃是其境内首屈一指的霸主豪酋。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虽然是统率诸多俚僚部族的大酋长,但本身家族却并非岭南俚僚土著,而是在不同时期从北方迁移到南方来的中原氏族。陈佛智祖上乃是颍川人士,宁逵祖籍则为冀州,至于冯仆家族则就更加著名,乃是十六国时期的北燕皇族。

这些人家世多出身北方的次等士族或是失势皇族,在衣冠南渡的过程中本身实力和影响力都不足,便被排斥出了侨族聚居的三吴等江东核心地带,不得已到更加偏远的岭南地区落脚谋生。

为了能够立足此乡,他们便选择与当地还没有形成基本社会组织和制度的俚僚部族进行联合,引导他们进行开化,并将这些部族组织起来成为自己的私曲。一盘散沙的俚僚部落拥有了一定的组织度,而这些南迁人士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称雄一方的豪强大酋。

这其中尤以冯氏家族最为典型,南梁时期时任罗州刺史的冯融让儿子高凉太守冯宝迎娶境内俚僚大酋长冼氏,便是名传后世的冼夫人。

冯冼两族的这一次联姻可谓影响深远,甚至一度影响了岭南当地的格局。冯氏借助冼氏在岭南俚僚部族中深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功在岭南立足并发展壮大,而冼氏也借助冯氏的政治资源从原本的方隅豪酋一跃成为地方新贵,成为朝廷正视并拉拢的对象。

这两族的结合也是当时岭南群蛮逐渐开化并融入世道主流的一个缩影,虽然过程中是充满了功利考量,但结果无疑是岭南汉蛮融合的一个典范,给未来岭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深厚的人事基础。

以欧阳頠一族为代表的岭南官方势力,再加上各地俚僚豪酋与其他地方势力,便构成了岭南地区的人事环境。这里虽然长期处于天下大势演变的边缘地带,但是本身也自有其规律与秩序,偶或顺应大势,偶或脱离主流而独自发展演变。

之前钱塘江南岸一场惨败,使得侯安都在会稽费劲心力所组织起来的兵马势力荡然无存,只能狼狈外逃。

侯安都并不像陈蒨那样还有其他的选择,他作为此番唐军点名要作攻伐的对象,一旦势力不复存在,那就注定会成为别人口中的一块肥肉,故而只能选择尽量远离唐军兵锋所指、并且对大势发展感应比较迟钝的岭南逃亡。

他本来就是岭南始兴人士,此番穷途末路之下,自然首先便要逃奔乡里、希望能够尽快再恢复一部分势力。

侯氏一族乃是始兴豪强,尽快大部分的族人部曲之前都跟随侯安都北去,但还是有一部分族人留在了本乡,而且随着侯安都在陈霸先麾下的功名势位越发显赫,这些留守乡里的族人们也趁机掌握了大量的乡势。

因为途中无作更多耽搁,在撤离会稽之后侯安都一行便快马加鞭的直奔始兴而来,故而在其战败的消息传到岭南之前,他便先一步回到了乡里。

尽管乡里群徒有些诧异于侯安都突然返乡,但是因为并不清楚北面的最新情势变化,故而此际在他们的眼中,侯安都仍是那位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名臣大将,而非什么失势败犬。

侯安都也乐得让乡人们继续保持这种误解,归乡之后他并没有大肆声张,而是在

投唐得活

高州阳江两岸,坐落着许多的豪邸大宅,看上去非常的气派,一眼望去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建康城秦淮河两岸的繁华地带,丝毫看不出此境竟然是地处岭南蛮荒地界的阳江。

这里是岭南冯氏的势力大本营所在,分布在阳江两侧的这些大宅,都是冯氏并其姻亲冼氏、以及归属他们所统治的诸洞俚僚蛮酋们的住所。

在接受开化之前,俚僚诸部过着樵采渔猎、茹毛饮血、岩巢地穴的生活,包括他们各部的首领也都与众族人们居住在一起,生活状态与物质享受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随着俚僚诸部与外界接触越来越频繁,所能获取的物资和接受的观念便也越来越丰富,内部的等级划分也越来越严密。尤其是那些之前还能保持着朴素作风、与族人们同甘共苦的俚僚首领们,更是迫不及待的改变了过往的作风,纷纷过上了更加惬意的生活。

高州的阳江两岸地势平坦、风物宜人,既便与耕作生产、物资交流,同时也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区域,再加上冯冼两族不遗余力的拉拢示好,故而周遭那些岩穴间的俚僚豪酋们纷纷走出泽野,率领部众归附两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