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站起身:“走,朕亲自去看看地方。”皇帝亲自选址,这在大明还是第一次。最终,他们在京城西郊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就这里了!”朱瞻基拍板,“叫什么名字好?”王守仁想了想:“不如就叫‘文华书院’?取文运昌华之意。”“好!就这么定了。”朱瞻基立即下令营建。工程浩大,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才完工。落成那天,朱瞻基亲自主持开院仪式。“诸位爱卿,”他环视众人,“这文华书院,不是一般的学堂。朕要把它办成天下第一等的人才培养之地!”转头对王守仁说:“你担任山长,全权负责院务。”书院开始招生,很快就传来好消息。“陛下!”王守仁兴奋地报告,“各地报名的学生比预想的还要多!”“哦?说说看。”“光是西域和瓦剌那边,就报名了上百人!而且……”“而且什么?”“而且不光是达官贵人家的子弟,连普通百姓的孩子也都踊跃报名!”朱瞻基哈哈大笑:“这就对了!人才不分贵贱,只要有本事,就该给机会!”很快,第一批学生入学了。王守仁亲自给他们上第一课:“诸位同窗,来自四面八方,但从今天起,都是文华书院的学子……”教学很快步入正轨。有一天,朱瞻基微服私访,来到书院。“咦?”他看到一个有趣的场面:技艺堂里,一个西域少年正在教授其他学生制作特殊染料。“这是……”王守仁解释:“这个学生来自西域,他们那里有一种特殊的染料配方。陛下不是说要互相学习吗?所以……”“好!好啊!”朱瞻基连连点头,“这才叫教学相长!”没过多久,书院就传出了第一个好消息。“陛下!”王守仁欣喜地报告,“技艺堂的学生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农具!”“哦?拿来看看。”那是一种改良版的犁,比传统的更轻便,效率也更高。朱瞻基当即下令:“推广!让百姓都用上这种新农具!”接着又传来消息:政事堂的学生提出了一套赋税改革方案。“让朕看看。”朱瞻基仔细阅读后,赞不绝口,“思路很清晰,考虑也很周到。”转头对王守仁说:“看来你教得不错啊!”王守仁谦虚道:“都是这些孩子自己用功。”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西域某部落首领病死了,他的儿子正在文华书院读书。“这……”大臣们都看向朱瞻基,“该如何处置?”朱瞻基想了想:“让他回去继承位置。”“啊?”大臣们惊讶,“这样合适吗?”“有什么不合适?”朱瞻基反问,“他在书院学了这么久,让他回去当首领,不正好吗?”果然,那个学生回去后,成了最支持大明的首领之一。这件事在西域传开后,更多的部落争相把子弟送来读书。“陛下真是高明!”张侍郎感叹,“这样既培养了人才,又加强了统治。”朱瞻基笑而不语。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惊动了周边国家。“陛下!”礼部尚书来报,“高丽、安南都派使者来了,说是想派遣学生来书院读书。”朱瞻基胸有成竹:“准!让他们来!”大臣们又担心起来:“这样会不会……”“会不会什么?”朱瞻基说。就这样,文华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陛下,”有一天,王守仁提议,“我们是不是该在其他地方也建书院?”“各地情况不同,如果能就地取才,效果会更好。”朱瞻基点头:“有道理。这样吧,先在几个重要的地方试试。”于是,类似的书院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正当人才培养蒸蒸日上时,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陛下!”锦衣卫急报,“发现有人在暗中破坏!”朱瞻基脸色一沉:“怎么回事?”“有人在散布谣言,说书院培养的都是异族奸细……”“放屁!”朱瞻基勃然大怒,“给我查!一定要查出是谁在背后捣鬼!”“查出来了!”锦衣卫很快就带来结果,“是江西布政使吴成德!”“吴成德?”朱瞻基冷笑,“这个老狐狸,终于按捺不住了吗?”张侍郎在旁解释:“这吴成德一向反对招收异族学生,说是会玷污了科举正统。”“玷污科举正统?”朱瞻基怒极反笑,“朕倒要问问他,什么才是正统!”立即下令:“宣吴成德觐见!”不多时,吴成德战战兢兢地跪在殿前。“你可知罪?”朱瞻基冷冷地问。“陛下,臣……”吴成德额头冒汗,“臣是为了朝廷着想啊!”“哦?怎么个着想法?说来听听。”吴成德壮着胆子道:“陛下,自古以来,科举取士都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本。如今让这些蛮夷之人也来参与,岂不是……”“住口!”朱瞻基厉声打断,“什么蛮夷之人?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你这种狭隘的想法,才是真正有辱朝廷!”“陛下……”“来人!”朱瞻基喝道,“把这个顽固不化的东西,发配到西域去!让他亲眼看看,什么是真才实学!”吴成德被拖了下去,还在大喊:“陛下,臣是为了大明啊……”“哼!”朱瞻基冷哼一声,“就是这种人,把好好的政策都给搞坏了!”转头对王守仁说:“你去西域走一趟。”“陛下的意思是……”“去看看那边的书院进展如何。顺便……”朱瞻基意味深长地说,“让吴成德也开开眼界。”王守仁会意:“臣明白了。”一个月后,王守仁从西域回来,带来了一个让朱瞻基很满意的消息。“陛下,”王守仁说,“吴成德彻底服气了!”原来,吴成德到了西域后,亲眼看到了当地书院的情况:学生们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还掌握了许多实用技能。有的精通天文,有的擅长算术,有的熟悉医术……最让他震惊的是,这些学生对大明的忠诚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原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