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一下,绿洲活了。
苏定方带人骑骆驼深入戈壁寻井。秦红梅热火朝天招人备工具。李恪带着工部老吏和识字的戍卒后人,围图推敲细节,用石灰在沙地上画草图。
几天后,骆驼队吭哧吭哧运来第一批水泥板。
苏定方也传回好消息:最近的竖井口找到了!清开流沙,井下果然有隐约水声!
“开工!”李恪一声令下,沉寂戈壁响起开凿号子!
在戍卒后人精准指引下,第一口竖井位置确定。
流民们挥锹抡镐,挖开砂砾层。挖到深度,匠人指挥将预制水泥井圈吊下去,严丝合缝拼接,速凝水泥砂浆填缝。一个坚固、规整、内壁光滑的竖井,如同大地新生的眼睛,迅速成型!
接着是更难的暗渠开挖,需精确走向和坡度。
戍卒后人用祖传经验配合图纸,简陋的“悬锤取直”、“水面找平”艰难指引方向。挖一段土方,立刻铺水泥预制板做渠底渠壁,拱形板盖顶,水泥砂浆抹缝。一条条深埋地下的水泥“人造暗河”,顽强向远方延伸!
水,是戈壁的生命。
当第一条水泥暗渠连通清理修复的古水源“龙首”,冰凉清澈的祁连山雪水,沿着光滑坚固的水泥渠道,汩汩流淌,注入新竖井,再流向远方暗渠时,工地爆发出震天欢呼!
“水!水啊!”
“活了!地活了!”
“神渠!水泥神渠!”
水流过处,枯木逢春。
戍卒后人看着祖辈守护的图纸化为现实,清泉重流干渴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朝着长安方向虔诚跪拜。
李恪趁热打铁,在绿洲和水渠沿线规划屯田。
他带来的宝贝——土豆,派上大用场!这耐旱高产不挑地的作物,简直是戈壁救星!在戍卒后人和流民惊奇目光中,一块块被水泥暗渠滋润的沙地被开垦,切好的土豆块埋下。
“殿下,这……土疙瘩真能长粮食?”一个叫赵老四的归化戍卒后人,蹲在地边,看着光秃秃沙地,满脸不信。
李恪神秘一笑:“老四,等着瞧。两三个月,保管你惊掉下巴!出力多的,都能分到这‘沙金蛋’的收成!”
日子飞逝。
水泥暗渠如大地血脉,在戍卒后人指引和流民汗水下,顽强向敦煌推进。绿洲屯田里,土豆苗破土而出,在雪水浇灌和戈壁烈日下,郁郁葱葱。